本集邀請到聲音藝術家李慈湄,帶我們深入聊聊她對於「尋根」與「個人脈絡」的深層思考。透過慈湄的創作,走進巴賽族歷史脈絡,並跟著她的腳步,從創作中挖掘家族故事,以及她對土地的深厚連結。
李慈湄,身為基隆人,她對其祖先的遷徙路徑始終充滿好奇。透過調查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雖然尚未完全爬梳家族的遷徙歷史,但創作過程中,她投射了許多與祖先相關的故事,特別是她祖父母從宜蘭遷徙到基隆的經歷。
巴賽族,這個曾經活躍於東北角的族群,以貿易為生,他們的足跡也可能與李慈湄的祖先重疊。透過李慈湄的藝術創作,巴賽族與家族記憶交織,形成一條獨特的情感線索,牽引她不斷地追尋自我身份的源頭。
除了對家族的尋根之旅,李慈湄的藝術生涯也與社會運動和環境議題密不可分。她曾經在台灣的礦坑與防空洞中錄製環境聲音,探索空間的聲場,這些實驗性創作更進一步豐富了她的聲音藝術語彙。李慈湄透過當代實驗電子音樂將這些僅存的巴賽語音韻轉化為聲音裝置,讓聽者體驗這消逝語言的震動餘韻。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不僅會深入了解李慈湄如何透過感官和聲音來表達個人與群體的歷史脈絡,也將探索她如何將藝術和社會運動融為一體。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將重新思考語言之外的表達方式,發現聲音創作如何超越文字與論述,直接觸及我們的感受與內心深處。
本節目與「2024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展覽作品資訊 ⁞⁞⁞
巴賽語自西荷時代,曾因巴賽族的善航海與交易,叱詫了從東北角到花蓮沿岸的社頭,後來被宣判為死語,在史料中留下的資料不多。李慈湄將曾被採集的巴賽語音韻,化為當代實驗電子音樂的聲音裝置,使聽者可以感受到,即使一個死去的語言也能持續震動至今。聆聽的過程,伴隨金山萬里的地景遠眺,我們將得以遙想一位巴賽人在17世紀可能經歷的生命軌跡,並用我們人生的一小片段,與他交換。作品的線上版也將以播客(Podcast)的形式在藝術節期間發表。
▷ 作品名稱|死語,生韻
▷ 展覽期間|2024.09.28 sat. — 2024.10.20 sun.
▷ 展覽地址|獅頭山登山步道涼亭
⁞⁞⁞ 藝術家資訊 ⁞⁞⁞
▷ 李慈湄 LI Tzi-Mei
臺灣聲音工作者/電子音樂創作人/劇場音樂設計/DJ,也是一個文化行動者。主持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推廣電子音樂、聲音與主動聆聽,致力強調人類感官的聽覺感知能力。近年以聲音與聆聽為主體進行多項計畫,橫跨創作、研究、行動、展演等。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