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劉子平以「藍曬」技術來進行創作,這是一種十九世紀由英國爵士發現的感光技術,最初主要用來記錄植物形象。透過藍曬技術,劉子平延續了植物學與攝影之間的關聯,更在作品中融入對生態、文化與殖民歷史的反思。
這次的作品名為《「海潮」與「植道」:傍海而生的生態系》,其靈感來自海洋與植物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在島嶼生態中的角色。作品的核心在於探討「海潮」與「植道」的雙重意象。「海潮」代表海洋所帶來的一切,不僅是自然的產物,如植物和海洋生物,也包括人類文明的移動,如貿易和殖民過程,這些共同塑造了島嶼的生態與文化。而「植道」指的是植物的道路,植物無法自行行走,它們依靠海流、洋流等自然力量漂移到海岸,並在適合的環境中生根、繁衍,成為海邊植物群的一部分。
這些植物的遷徙過程,與人類歷史上的移動有著深刻的對應。在歷史上,人類透過貿易、航海和殖民等行為將物品、文化和技術帶到島嶼,這些元素逐漸融入並改變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態。這種生態和文化的交融,正如台灣社會中的多元族群,通過不同來源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獨特島嶼文化。
作品試圖通過「植物」這一具象符號,來隱喻島嶼上的多樣性——不僅是生物上的多樣性,還包括文化和生態系統的多元並存。透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反思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互動,展現出一個包容性強、流動性高的島嶼生態系統,也回應了我們當代社會對於多元共生的期望。
本節目與「2024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展覽作品資訊 ⁞⁞⁞
計劃以北海岸的「植物相」為主題,帶領民眾利用十九世紀時被博物學者運用於植物紀錄的「氰版藍曬」,將在地植物影像轉印於布幔,並裝置於臨海的溫室空間。這些如海波般地搖曳波動的湛藍布幔,彷彿訴說在地植相與海洋的故事,將溫室空間轉化為一處以藝術創作連結生態思考的場域,引人思索傍海而生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的關係。
▷ 作品名稱|「海潮」與「植道」:傍海而生的生態系
▷ 展覽期間|2024.09.28 sat. — 2024.10.20 sun.
▷ 展覽地址|海上日出海洋咖啡(208新北市金山區海興路172之2號4樓)
⁞⁞⁞ 藝術家資訊 ⁞⁞⁞
▷ 劉子平 LIU Zi-Ping
生於桃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現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近年創作聚焦於臺灣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殖民史的關係探索,嘗試以多元手法解構與重構歷史文本,反思所在的島嶼樣貌。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