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解答,在於外部能量的導入與整合?
地方的發展,是否只能仰賴地方內部的力量?這幾年,浪金山在北海岸的實踐經驗,讓我們越來越確信,地方的問題,往往不是地方內部單獨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外部能量的介入與整合。這並非否定地方自身的價值,而是因為內部視角往往受到歷史發展、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制約,使得問題的解決路徑受限於既有的框架。而外地人—— 帶著全然不同的視角、技術與資源,反而能夠為地方打開新的可能性。
外來者的視角如何重塑地方發展?
外地人之於地方的意義,不只是帶來資源與技術,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地方的可能性。
大學時期,因為新聞採訪而結緣金山,當初次踏足金山時,並沒有料想到自己會如此深深地扎根於此。然而,在不斷的田野調查與訪談過程中,開始意識到,金山的問題從來不是人口老化與產業問題,而是整個地方對於自身價值的重新想像與詮釋。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地方的問題不是沒有解答,而是沒有人再去問問題了。」當人們對於長久存在的問題習以為常,當地方的人開始接受困境作為常態時,真正的危機便已悄然發生。而外來者,因為對地方的陌生,反而能夠提出地方人可能已經無視的問題,甚至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
從救災經驗,看見地方如何依賴外來能量
這樣的認知,在2024年的「山坨兒颱風」救災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時,金山地區因山坨兒颱風帶來瞬間性的暴雨,造成高達200公分的嚴重淹水,許多民宅被土石與泥水覆蓋,社區面臨著嚴峻的災後重建挑戰。
在浪金山發起的《水漫金山韌性重振行動》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真正挺身投入救災工作的志工,幾乎全部來自外地。短短一個月內,超過150名志工參與了我們的救災行動,但其中本地人僅有五位。這不非因為本地人冷漠,而是因為地方內部的社會網絡與人力結構,使得大多數人無法抽離自身原有的生活與工作模式來投入長期的重建工作。
相較之下,外地人因為沒有地方內部的人際包袱,反而更能夠直接投入行動。他們之中,有社會人士、大學生、藝術家,甚至曾經參與國際救災的專業志工。他們不僅提供了勞力,也帶來了專業的清理技術、後勤管理經驗,甚至協助我們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建立聯繫。
這場救災行動讓我們深刻體會,地方的發展不能依賴內部力量,唯有當地方能夠與外界建立有機的連結,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長期的韌性與永續。
三種關鍵角色:內部與外部的橋樑
在與地方社群互動的過程中,我深刻認同北藝大主持「流域美學計畫」的涂維政教授所提出的觀點,在地方發展的過程中,有三種關鍵角色:
- 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這些人掌握地方文化的根脈,擁有對土地的深刻理解,他們是地方記憶的保存者,也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 外來的跨領域多元能量:來自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無論是藝術家、數位遊牧工作者、廚師等,都能夠為地方帶來新的刺激,讓地方跳脫既有的發展框架。
- 能承接內外能量的地方團隊:舉例像浪金山這樣的組織,則扮演著內外部的轉譯者,負責將外部的資源、創新與觀點,融入地方脈絡,讓地方人與外來能量之間能夠建立有機的互動關係。
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發展動能。地方的發展,並不是一場單向的運動,而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交融。
外部能量如何轉化為地方資源?
然而,外部能量的導入並不等於單向的輸入。過去許多地方創生計畫,過度依賴外來資源,結果導致地方失去自主性,甚至讓地方產業淪為觀光消費的附屬品。因此,如何將外部能量「內部化」,成為地方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才是關鍵。
在「浪金山」的實踐中,我們採取的是「外部需求內部化」的策略,而非「內部需求外部化」的傳統發展模式。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讓外地人來金山消費、參觀,而是邀請他們成為地方發展的一部分。例如,在「享魚路」這個空間,不只販售在地食材,更歡迎廚師、藝術家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外地夥伴,透過料理創作、文化策展、藝術共創、國際交流等方式,與社區激盪出不同可能性。
地方發展的關鍵,在於內外能量的平衡
經過這些年的經驗,我們愈發確信,地方的發展,不能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的、流動的。內部的文化價值、歷史脈絡與地方認同,固然是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真正能向上突破的,往往來自外部的刺激與碰撞。
「地方的解答,在於外地人。」當地方能夠建立健康的內外互動關係,讓外部人才與資源不只是短期的輸入,而是轉化為地方長期可持續的動能,使來自外部的強大驅動力,成為地方突破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