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今年發生7.6強震,造成260人罹難,大規模劇烈震動、土壤液化、交通多處封閉,道路與房屋嚴重損毀。能登半島的地震災區,過去曾有興建珠洲核電廠的計畫,後來因為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已經停止興建,而位在震央鄰近地區的志賀核電廠已經13年沒有商轉使用了,燃料棒比較低溫,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志賀核電廠已經沒有辦法再承受下一次地震了。」北野進先生如此說道。
這數十年來,每次發生地震災害,總是出現過去知識無法預測的事態,刷新人類的知識經驗。
北野進先生在座談會中提到,幾乎全日本都在不了解活斷層的狀態下就在斷層上建置核電廠,造成極大風險。他表示,這並非是電力公司或學者刻意隱瞞,而是地震學家對於活動層的了解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某些活斷層的存在一無所知,臺灣也可能是在不了解活斷層的狀態下就興建核電廠。
能登半島地震帶給我們重要的警示,人類對於地震學和活斷層審查有其極限,如果珠洲有核電廠,或者志賀核電廠在運轉中,情況可能比福島更為嚴重,當初預定要核電廠的地點甚至出現超過2公尺的地形隆起。
當同時發生地震跟核電災害時,該如何避難也是難題。道路因地震遭到阻斷,導致居民無法逃走,陸路無法避難,海邊則因為海嘯也無法逃離,房屋毀壞也沒辦法讓人退到室內,政府與消防也被火災等,難以負擔防災業務,耽誤碘片發放等,此外也因為輻射外洩,讓外援無法投入,有效的防災計畫難以制定。
「臺灣跟日本地震頻率相近,我們無法保證下一次大地震不會襲擊日本或台灣的核電廠。」北野進先生本次來台,他表示,如何讓日本與臺灣一起邁向反核社會是他非常關心的問題,如果臺灣可以實現反核社會,將會是亞洲第一個實現的反核社會,日本的努力,也都是希望臺灣能成為反核社會典範。
明年五月,核三將依法除役,台灣將在2025年中邁入以燃氣、燃煤為主力,輔以再生能源發電的非核家園時代。
身處在兩座核電廠包夾的金山,核電議題與我們更是有切身相關的重要性。核電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能源需求、安全風險、環境影響等多方面的考量,浪金山 將持續關注並推動相關議題的訪談,透過了解和聆聽不同立場單位、專家和在地居民的聲音,打開核電議題的討論,期待能幫助社會共識形成,有意識地創造更具韌性的未來環境。